大咖风范 | 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MDT对话:从HER2精准判读到个体化治疗策略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两大MDT团队共话HR+/HER2低表达晚期精准诊疗与前沿进展
202 5 年 3 月 2 5 日,《大咖风范 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交互栏目》第 25 期以线上形式如期与大家见面。本次会议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MDT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悦教授进行一例 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病例分享,并针对该 病例 展开讨论与分析,旨在 促 进学术交流,进一步规范乳腺癌 MDT模式, 推动 乳腺癌的精准治疗。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


两大MDT团队
一例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静教授主持,由胡悦教授汇报一例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病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静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悦教授汇报
患者女,55岁,已绝经,因发现右乳肿块半年余就诊,无手术史、家族遗传史、过敏史。MRI提示乳腺恶性肿瘤性病变,累及皮肤及胸壁肌肉;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肝内多发转移瘤。右乳肿块穿刺活检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ER(+,95%,强),PR(+,85%,强),HER2(2+),FISH(-),Ki-67(30%),初步诊断为Luminal B型乳腺癌IV期(cT4N2M1,肝转移)。
诊疗经过:
患者于2021年2月22日至2023年9月3日接受哌柏西利+来曲唑一线治疗,期间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2022年3月4日行右侧乳腺+淋巴结引流区放疗,2023年9月疾病进展(PD),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0个月。2023年9月9日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符合乳腺癌肝转移,免疫组化:ER(+,90%,强),PR(+,60%,强-中),HER2(2+),FISH(-),Ki-67(40%);HRR基因检测阴性。
患者于2023年9月18日至2023年12月6日接受依维莫司+依西美坦二线治疗,2023年12月PD(肝脏),PFS为2.7个月。
患者于2023年12月17日至2024年4月3日接受白蛋白紫杉醇方案三线化疗,2024年4月12日PD(肝脏,骨),黄疸(胆红素120umol/L),内脏危象,PFS为4个月。2024年4月14日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示转移性腺癌,符合乳腺来源,免疫组化:ER(+,60%,中-强),PR(+,50%,强),HER2(2+),FISH(-),Ki-67(30%)。
患者于2024年4月20日接受德曲妥珠单抗(T-DXd)治疗至今,期间疗效评估为PR,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水平。

患者病史回顾
病例MDT讨论
病例讨论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蕾教授主持,两大MDT团队针对HER2低表达判读、放疗时机、精准检测及T-DXd治疗进展后的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蕾教授主持
综合治疗科范蕾教授首先提出关于新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更新的问题。对此,病理科水若鸿教授表示,本次指南修订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新增“超低表达”分类,要求将HER2 0进一步区分为无表达和超低表达;二是强调异质性报告,特别是对HER2 3+病例需标注阳性细胞比例。
针对HER2低表达判读差异问题,乳腺放化疗科姚静教授指出,不同中心对HER2低表达的判读存在明显差异,这进一步引发对判读标准化和AI应用的思考。病理科水若鸿教授进一步表示,判读差异主要源于三方面:染色平台和试剂的选择差异、病理医师经验差异,以及标本处理流程差异。当前科室正在开展“超低表达”判读培训,并探索AI辅助判读系统应用。病理科许霞教授表示,本中心建立了标本前处理标准化流程,包括制定操作手册、临床-病理协同培训等,通过定期质控,目前标本合格率达95%以上。
对于IV期患者局部治疗时机,乳腺放化疗科吴红革教授表示,对于这类患者,治疗原则是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在全身治疗有效的稳定期,个人倾向于审慎考虑放疗,可能增加放射性肺炎风险。放疗科马金利教授则表示,局部干预应考虑三个目的:缓解症状、改善局部控制和可能延长生存。对于有溃疡、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在全身治疗基础上联合放疗是有价值的。
关于基因检测时机,综合治疗贺敏教授建议,晚期患者应在初诊时即进行NGS以及ctDNA检测,并定期进行重复检测,以动态监测分子特征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针对该患者的后续治疗,综合治疗张文娟教授指出,本中心建立了post-ADC治疗平台,后续治疗策略包括换用不同靶点或载药的ADC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对于该病例,进行SNF分型指导后续精准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综合治疗贺敏教授表示,目前尚无明确的指南来指导post-ADC选择,本中心有相应临床研究可筛选药物,若无法参与,建议行标准化疗。该患者之前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单药化疗,后续可考虑含铂类方案化疗,内分泌治疗未来对该患者获益不明显。
针对ADC耐药问题,乳腺外科江一舟教授表示,在邵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本中心充分运用基于临床重要问题的新药临床研究队列,并结合最新的多组学技术开展了一系列转化研究,期望最终构建一种新的转化研究范式,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答临床问题。目前通过空间组学已发现,ADC药物对HER2异质性肿瘤更敏感。此外,本中心开发的AI模型未来可能针对特定类型患者可以预测特定药物的疗效。
会议最后,邵志敏教授总结道,该病例展示了规范化的全程管理,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post-ADC治疗策略,并期待通过“复旦分型”等研究进一步推进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治疗前景。
精彩资讯等你来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热点资讯
- 【2025高考作文模拟题】从象群北迁看文明姿态的嬗变
- 东方财富:为天天基金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合作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
- 大咖风范 | HR+/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MDT对话:从HER2精准判读到个体化治疗策略
- 白俄罗斯共和国为何那么“忠心”呢?_大国_国家_那是很
- 三星S26黑科技亮相 三星S25价比百元机星粉抢疯天
- 金秀贤落泪 承认曾与金赛纶恋爱
- 杨得志上将宝刀未老,80岁迎娶56岁石莉为妻,两人一起生活了3年
- 引发晒伤的“元凶”为RNA而非DNA受损
- 12月20日友发转债上涨0.05%,转股溢价率7.89%